FRP成型件產生缺陷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FRP(纖維增強復合材料)成型件的缺陷主要源于原材料特性、成型工藝參數控制、操作方法及環境條件等因素。不同成型工藝(如手糊、纏繞、模壓、拉擠等)的缺陷成因存在共性,也有 ...
FRP成型件產生缺陷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 FRP(纖維增強復合材料)成型件的缺陷主要源于原材料特性、成型工藝參數控制、操作方法及環境條件等因素。不同成型工藝(如手糊、纏繞、模壓、拉擠等)的缺陷成因存在共性,也有工藝特異性。以下是常見缺陷的原因及防止方法: 一、氣泡(氣孔) 現象:制品表面或內部存在圓形 / 不規則空洞,直徑從微米級到毫米級不等。 主要原因: 樹脂與纖維浸潤不良:樹脂粘度太高,無法充分滲透纖維間隙;纖維表面有水分、油污或脫模劑殘留,阻礙樹脂浸潤。 氣泡排出不徹底:手工鋪層時輥壓力度不足或方向不當,氣泡未被擠出;機械成型時壓力不足、加壓時機過晚(樹脂已開始凝膠)。 樹脂自身問題:樹脂中混入空氣(如攪拌時劇烈引入氣泡)、含揮發性溶劑(固化時揮發產生氣泡);固化速度過快,氣泡來不及上浮排出。 環境因素:環境溫度過低,樹脂流動性差,氣泡難以遷移至表面;環境濕度高,纖維或樹脂吸潮,固化時水分汽化產生氣泡。 防止方法: 優化樹脂性能:選用低粘度樹脂,必要時加熱(如 40~50℃)降低粘度;樹脂使用前真空脫泡,去除內部氣泡。 增強浸潤與排氣:纖維預處理(烘干去水、清潔除污);手工鋪層時用專用輥子(如帶槽輥)沿纖維方向反復碾壓,重點壓實角落和拐角;機械成型時控制加壓時機(樹脂處于流動階段時加壓),逐步提高壓力(如模壓從低壓到高壓)。 控制固化參數:調整固化劑比例,避免固化速度過快;環境溫度控制在 15~30℃,濕度≤70%。 二、分層(層間剝離) 現象:制品層間出現分離,受力時沿層間界面斷裂,嚴重影響整體強度。 主要原因: 層間粘結力不足:前一層樹脂固化過度(如手糊時前層已完全固化),后層樹脂無法與已固化層浸潤粘結;樹脂用量不足,層間無足夠樹脂填充。 工藝參數失控:纏繞成型時張力不均,纖維層間壓實不足;模壓 / 拉擠時壓力不足或溫度分布不均,層間未充分結合。 纖維表面處理不良:纖維(如玻璃纖維)未做偶聯劑處理,或偶聯劑失效,導致纖維與樹脂界面粘結力弱。 后期應力作用:固化收縮不均勻,層間產生內應力;制品受沖擊或交變載荷,層間應力超過粘結強度。 防止方法: 控制層間固化程度:手糊成型時,前一層樹脂凝膠但未完全固化(“觸干” 狀態)時鋪覆下一層,確保層間化學粘結。 優化工藝參數:纏繞時保持穩定張力(如通過張力傳感器實時調節);模壓時保證足夠壓力(根據樹脂類型設定,通常 0.5~5MPa),確保層間壓實。 增強界面粘結:纖維預處理(玻璃纖維用硅烷偶聯劑處理,碳纖維用氧化或涂覆處理);樹脂中添加增粘劑,提高與纖維的相容性。 三、開裂(裂紋) 現象:制品表面或內部出現線性裂紋,可能是固化過程中產生的收縮裂紋,或使用中因應力集中產生的擴展裂紋。 主要原因: 固化收縮應力過大:樹脂固化收縮率高(如不飽和聚酯樹脂收縮率>5%),且收縮不均勻;纖維與樹脂熱膨脹系數(CTE)不匹配,溫度變化時產生界面應力。 內應力集中:模具設計有尖角、臺階等結構,成型時局部應力集中;固化時局部放熱過快(如厚制品中心溫度過高),內外溫差導致應力。 工藝操作不當:脫模過早(樹脂未完全固化,強度不足);制品固化后冷卻速度過快,熱應力未釋放。 原材料問題:樹脂韌性不足(如環氧樹脂未添加增韌劑);纖維鋪層方向錯誤,受力方向無纖維增強。 防止方法: 降低收縮與應力:選用低收縮樹脂(如添加低收縮添加劑的不飽和聚酯);搭配 CTE 匹配的纖維(如碳纖維與環氧樹脂匹配性優于玻璃纖維)。 優化模具與結構設計:模具拐角做圓角處理(半徑≥3mm),避免尖角;厚制品設計漸變過渡結構,減少局部堆積。 控制固化與脫模:采用階梯式固化(低溫預固化→高溫完全固化),降低放熱峰值;確保完全固化后脫模,脫模后緩慢冷卻(如自然冷卻而非強制風冷)。 增強韌性:樹脂中添加增韌劑(如橡膠顆粒、納米填料);鋪層設計時加入短切纖維層或表面氈,改善抗裂性。 四、表面缺陷(凹陷、皺紋、針孔、光澤不良) 現象:表面不平整(凹陷、皺紋)、小孔(針孔)、無光澤或局部發白。 主要原因: 表面樹脂層不足:手糊時表面氈未完全浸潤,或樹脂用量過少,纖維未被完全覆蓋;輥壓不均,局部樹脂被擠出。 模具問題:模具表面不光滑(有劃痕、銹跡)或脫模劑涂覆不均(過多導致表面發花,過少導致粘連);模具溫度過高,表面樹脂提前固化,形成皺紋。 樹脂流動異常:樹脂粘度太低,導致流掛(局部樹脂過薄產生凹陷);粘度太高,無法流平表面。 環境污染:固化過程中表面落入灰塵、纖維碎屑,或接觸水汽(導致表面發白)。 防止方法: 保證表面層質量:表面鋪覆細紗或表面氈,增加樹脂用量(表面層樹脂含量≥60%);用光滑輥子輕壓表面,確保樹脂流平。 優化模具狀態:模具表面拋光至 Ra≤0.8μm,脫模劑(如硅酮類)薄而均勻涂抹,避免堆積;控制模具溫度(如模壓模具溫度≤樹脂凝膠溫度)。 控制樹脂流動性:調整樹脂粘度(如添加觸變劑防止流掛);環境溫度穩定(避免高溫導致樹脂快速流失)。 保持環境清潔:固化區域封閉防塵,濕度控制在 50%~70%,避免表面接觸水汽或污染物。 五、尺寸偏差(變形、超差) 現象:制品實際尺寸與設計尺寸不符(如長度、厚度偏差),或發生翹曲、彎曲變形。 主要原因: 模具問題:模具剛度不足,受壓后變形;模具無脫模斜度或斜度過小,脫模時強制受力導致變形。 固化收縮不均:樹脂收縮率過高,且各方向收縮不一致(如單向纖維增強制品因纖維約束導致橫向收縮大);鋪層不均勻,局部纖維含量差異大。 溫度應力:固化溫度分布不均(如模具加熱管布局不合理),導致局部收縮差異;冷卻速度過快,內外溫差產生變形。 防止方法: 強化模具設計:選用高強度模具材料(如鑄鐵、玻璃鋼模具加鋼骨架),確保剛度;設置合理脫模斜度(通常 0.5°~2°)。 控制收縮與鋪層:選用低收縮樹脂,添加收縮補償劑;鋪層時確保纖維均勻分布,避免局部堆積或空缺。 優化溫度控制:采用均勻加熱方式(如模壓用熱油循環加熱),固化后緩慢降溫,減少溫度應力。 六、強度不足 現象:制品力學性能(拉伸、彎曲、沖擊強度)低于設計要求,受力后易斷裂。 主要原因: 纖維問題:纖維含量不足(設計要求 20%~60%,實際偏低);纖維損傷(切割、纏繞時過度拉伸或彎折斷裂);纖維方向錯誤(未按受力方向鋪層)。 樹脂固化不良:固化劑用量不足(未完全固化)或過多(過固化導致脆化);固化溫度過低,反應不完全。 界面缺陷:纖維與樹脂浸潤不良,存在氣泡或未粘結區域;偶聯劑失效,界面粘結力弱。 防止方法: 精準控制纖維參數:按設計比例配料(如通過稱量法控制纖維 / 樹脂比);纖維處理時避免機械損傷,確保鋪層方向與受力一致(如受力方向多鋪 0° 纖維)。 優化固化工藝:嚴格按配方添加固化劑(誤差≤1%),記錄固化時間與溫度(如環氧樹脂 80℃/2h + 120℃/1h 完全固化)。 改善界面結合:纖維預處理(除污、偶聯劑處理);確保樹脂充分浸潤纖維,減少界面缺陷 東莞市美雅化工有限公司20多年專注高端脫模劑研發和生產、輔料供應,助您買到環保好用的脫模劑產品。 全國脫模劑咨詢熱線:0769-22623512 更多脫模劑資訊請瀏覽官網:http://www.bzhongwang.com 櫻井脫模劑(一個集復合材料、壓鑄、聚氨酯、金屬、橡膠、EVA、PU等行業領域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采購脫模劑平臺) |
請發表評論